This page looks best with JavaScript enabled
漢語歐化與翻譯腔
👨李梅亭 · · · 🔢 22901 words· ⏲️ 46 min read ·🏄 ... visitors ·👀 ... views
圖掛了

一百年來,在現代書面語形成過程中,不少前輩早已深入思考過漢語歐化與翻譯腔的問題。他們或喜或憂,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流行的書面規範語文。

幾家歡喜幾家愁

翻譯家:或哀中文之式微

對「翻譯腔」持悲觀態度且「批判」聲音比較大的,反倒大多出身外文系,如余光中思果董橋等人。他們或是著名學者,或是著名詩人。他們未必「以古爲則」,但立足現代西方語文檢討當代中文,字裏行間對漢語歐化充滿懷疑,對「劣譯污染中文」痛心疾首1

中文已經不是中文,需要把污染,劣譯的污染,洗乾淨。我們已經不會說話;我們說的是不中不西的混話,連國學大師,不懂外文的人都寫污染的白話文。

我敎翻譯多年,往往,面對英文中譯的練習,表面上是在批改翻譯,實際上主要是在批改作文。把「我的手已經喪失了它們的靈活性」改成「我的兩手都不靈了」,不是在改翻譯,而是在改中文。

@余光中
我敎翻譯,時常發見改學生的翻譯不是改翻譯,是改他們的中文。我看別人的創作,發見他們寫的就是劣譯 @思果

哲學家:或欣中文之更生

二十世紀的哲學家、法學家自覺或不自覺、主動或被迫開懷接納漢語歐化,反倒對改造漢語興致勃勃。一百年來,先後提出「漢語哲學」——讓哲學說中國話,「漢語法學」——讓法學講漢語。這兩種說法,與佛敎征服中國時「漢語佛學」的說法並無本質區別。舊瓶難裝新酒,舊船票難登破船,改造漢語,對這些前輩學者而言,實是必然。

相關學者焚膏繼晷,孜孜不倦,小心翼翼地翻譯西學基本經典。在譯介這些文獻的過程中,前輩先賢遇到的絕對不僅僅是兩種語言體系轉換的問題。他們遇到的是兩種思想體系、兩類思維方式的轉換問題。其間的苦惱,沒有做過哲學文獻翻譯的人,恐怕難以體會。

通常以爲,是現代經典作家塑造了現代語文?現在想來,不如說是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學者翻譯家塑造當代語文。這些書的行文,我們讀起來覺得堵塞滯脹,翻譯起來,估計也是很堵塞滯脹的。

早在上世紀上半葉,美學家朱光潛就以漢譯佛經的例子,旗幟鮮明地支持改造漢語以使柏拉圖康德黑格爾之流能講好中國話2

在討論它以前,我須向「以古爲則」者申明,我從識字到現在,四十年不間斷地在讀舊書,從前也做過十幾年的古文,我愛護中國舊詩文的熱忱也許不在他們之下,可是我也常在讀新文學作品,做過二十年左右的白話文;我的職業是敎外國文,天天都注意到中文和西文的同異。……

語文和思想不能分開。思想的方式和內容變遷,語文就必跟着變遷,除非你絕對拒絕西方學術,要不然,你無法不酌量接受西方語文的特殊組織。你不能用先秦諸子的語文去「想」康德懷特海的思想,自然也就不能用那種語文去「表現」他們的思想。如果你用很道地的中國語文翻譯他們的著作,你的譯文讀起來愈是好中文,很可能就愈不忠實。這道理佛經的翻譯大師都知道,所以他們寧可冒「詭異」大不韙,儘量讓中文印度化,不願失去佛經原來的意義與風味。(P241)

@朱光潛

有時,對讀者來說,翻譯腔是一種特殊的需求。

有同學評論我譯的卡佛的一篇文章《火》:「這篇文章翻譯得像一篇中文作品,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現在翻譯的東西越來越像中文本身了!看不到語言上的明顯特性,真不知道是該怎麼個讀法!」一會兒被指責譯得不像中文,一會兒被指責譯得太像中文,當譯者,真是太不容易了。 @孫仲旭,2012

批評家:語言變遷前途未卜

部分學者亦認爲,歐化僅約一百年歷史,尚不足以定論是非。3

我們過去一直有一個誤區,我們相信「五四」一代的新文學家所說,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一大進步。這也意味着我們確信,語言是在不斷進化的。我本人過去也是持這樣的觀點。其實,這種看法未必正確。根據語言學研究,語言很難說是進化的,語言是在不斷發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結果很難說是進步還是退步 @袁進

或哀中文之式微,或欣中文之更生,或以前途未卜。什麼樣的中文才是「地道」的中文?如何看待當代語書面語發展狀況?4爲此,我們不得不回顧寫作語言的歷史變遷。

古代語言與古代寫作

我大一第一門專業課「新聞學概論」的授課老師寫過一本《中國古代寫作學概論》。從行文看,作者想必下了不少工夫,費了不少力氣。可惜未曾聽他在課堂上提起過,十幾年後因應備課所需,搜索文獻時,偶然發現此書,當年只印刷兩三千冊,似乎並未引起廣泛的討論。我翻檢此書,大致知道中國擁有兩千多年的寫作史,形成了一套系統、源流清晰的寫作學史脈絡。

我們要分析現代寫作語言,不妨先回頭看看古代漢語的若干特性與古代寫作的關係。

文言修辭傳統

文言修辭傳統:克制與得體。

  1. 言之無,行而不遠。……質勝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論語·雍也》)
  2.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發乎情,止乎禮。(《論語·八佾》評價《詩經·關雎》)
  3. 儒家修辭:情感要克制,語言要得體。5

文言修辭傳統:修辭立其誠5

  1. 《周易·乾·文言》:「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2. 「君子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有德」成了立言的前提。(《禮記·表記》)
  3. 《論語·憲問》則稱「有德者必有言」。只有通過學習把自己打造成符合君子道德規範的人,纔是一個合格的語言主體
  4. 語言內容與形式都須顧及與維繫說者與聽者的「體面」。
  5. 把言語主體變成無個性的道德主體,具有鮮活生命的「小我」最終要被枯燥刻板的「大我」所吞沒。5

文言修辭傳統:辭達而已5

不過孔子也提出「辭達而已」,反對過度追求語言形式對情感表達的束縛——以辭害意,以意害辭。

  1. 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視直白淺露爲語言缺陷。嚴羽《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2. 把簡單、古樸做爲最高風格追求,試圖經由這種語言形式獲得比語言形式更多的「意蘊」。
  3. 簡單:追求內容之含蓄;古樸:追求形式之「古雅」。留白:尊重讀者理解的自由。5

如同操漢語者寫英文,在沒有形成所謂「英語思維」能力之前,總是在腦海裏先用漢語思考,下筆行文時再翻譯成英文,具體表達出來。

在廢文言倡白話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曾指出,文言是由白話翻譯而成的語言,因此與白話或口語相比,它距離語言主體真實的思想情感總是隔着一層5

然而,竊以爲,這種隔膜正是修辭之「修」的結果或藝術創作的產物。即便現代白話文創作,也不可避免存在類似「翻譯」或「轉化」行爲。白話文固然更接近作者思想情感,相對卻更疏遠讀者思想情感空間。傳統修辭留白較多,讀者自由,更接近讀者的思想情感。

文言修辭傳統:與現代觀念的衝突5

儒家這種強調語言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語言表達時主體的自我克制,強調語言表達的形式規範的修辭觀,與現代個性主義思潮在精神上有着內在的衝突。這其實也是現代知識分子普遍感到文言的表達方式對自己的思想情感構成限制,從而追求一種新的語言表達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現代語建立的過程中,反對言不由衷,反對形式主義,要求語言越過形式直抵主體內心世界,就成爲試圖與古代語保持距離的現代語最初的修辭理想。

意合(hypotactic)與形合(hypotactic)

余光中舉「喜」字爲例,說明語詞性與字形1無關,遂認爲語是富於彈性與持久性的文字。6

  1. 怒哀樂(cheer)
  2. 面有色(cheerful)
  3. 何物能令公(cheer up)
  4. 王大曰(cheerfully)
在所有已知的語言中,語與的對立最爲尖銳,因爲語排斥所有的語法形式,把它們推諉給精神勞作來完成,語則力圖使語法形式的種種細微的差別在語音中得到體現。(Humboldt, 1836) @威廉·馮·洪堡

不過,郭紹虞 1939 年 4 月在《文學年報》第5期刊發長文《新文藝運動應走的新途徑》,則以爲漢語「平穩有餘,奇警不足」。7

從前文人,不曾悟到標點符號的方法,於是只有平鋪直敍的寫,只有依照順序的寫;不曾悟到分行寫的方法,於是只有講究起伏照應諸法,只有創爲起承轉合諸名。這樣一來,不敢有變化,也無從有創格,平穩有餘,奇警不足,這是舊文藝所以日趨貧乏的原因。 @郭紹虞

意合與形合的詩歌之例

語與漢詩:詩境語言8

意境是一種極高的文學境界,在**語詩歌中發展到極致境地。何以至此是詩學需要回答的本體論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技巧或修辭問題。意境的實現要有領悟,還要有意象聲律**的建構。8

語是寬式語形語言,寬式語形爲實現領悟以及意象和聲律的建構提供了必要條件,由此意境得以充分實現,所以語可以看成是漢詩意境得以充分實現的環境語言,簡稱詩境語言8

語寬式語形是實現意境的必由路途,意境最終是否實現,和個人的藝術品格以及創造能力相關。8

試以杜甫詩歌爲例說明字詞的排列組合1,以彰顯所謂的「彈性」。

  1. 海內風塵弟隔
  2. 天涯涕淚身遙
  3.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4. $$\mathsf{P\binom{4}{4} = \frac{4!}{(4-4)!} = 24}$$
  1. 風塵諸弟隔海內
  2. 風塵諸弟海內隔
  3. 風塵海內隔諸弟
  4. 風塵海內諸弟隔
  5. 諸弟風塵隔海內
  6. 諸弟風塵海內隔
  7. 諸弟海內風塵隔
  8. 諸弟海內隔風塵
  9. 海內諸弟風塵隔
  10. 海內諸弟隔風塵
  11. 海內風塵隔諸弟
  12. 涕淚一身遙天涯
  13. 涕淚一身天涯遙
  14. 涕淚天涯遙一身
  15. 涕淚天涯一身遙
  16. 一身涕淚遙天涯
  17. 一身涕淚天涯遙
  18. 一身天涯涕淚遙
  19. 一身天涯遙涕淚
  20. 天涯一身涕淚遙
  21. 天涯一身遙涕淚
  22. 天涯涕淚遙一身
  1. 風塵諸弟隔海內,涕淚一身遙天涯
  2. 風塵諸弟海內隔,涕淚一身天涯遙
  3. 風塵海內隔諸弟,涕淚天涯遙一身
  4. 風塵海內諸弟隔,涕淚天涯一身遙
  5. 諸弟風塵隔海內,一身涕淚遙天涯
  6. 諸弟風塵海內隔,一身涕淚天涯遙
  7. 諸弟海內風塵隔,一身天涯涕淚遙
  8. 諸弟海內隔風塵,一身天涯遙涕淚
  9. 海內諸弟風塵隔,天涯一身涕淚遙
  10. 海內諸弟隔風塵,天涯一身遙涕淚
  11. 海內風塵隔諸弟,天涯涕淚遙一身

意合與形合的散文之例

古代散文:簡爲貴9

無論是與西洋散文相比,還是與中國近代以降的散文相比,中國古代散文在語言風格上都強烈地表現出一種「簡爲貴」的傳統。這一傳統的形成,固然與中國古代散文形成期客觀條件有關,又是歷代散文家自覺追求的結果。五四以後,這一傳統曾受到一定的批評,但時至今日,仍顯示出相當的生命力。9

古代散文:「簡爲貴」傳統的影響10

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 Sketch,絕不將 Sketch 材料拉成小說。 @魯迅

現代語言與現代寫作

現代語從根本上規定了現代文學11

中國現代文化的變革從根本上是語言變革。五四新文學革命時的白話文變革,既是工具的變革,又是思想和思維方式的革命。現代語的確立也是現代文化包括現代文學的確立。現代文學的發生在深層的原因上根源於語言的變革,現代語從根本上規定了現代文學

五四語體與人的解放

解放、個人主義與五四語體5

在現代文學史上,以白話代替文言的詩歌革命,曾經把白話假定爲一種最接近內心的語言,提出了「自然的音節」「自然的韻律」等創作主張。具有個性主義傾向的小說則嘗試着用一種獨特的「五四語體」——傾訴式話語——抵達主體的內心世界。5

在現代語建立之初,語言學家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新的語言能否真實、準確、完整地傳達語言背後的內容。相對於這一問題,語言形式上繁與簡、雅與俗的討論,都不具有本質性。現代語的修辭理想,與現代文學的個性主義訴求高度契合,對現代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51213

白話如同一條口袋,裝入哪種形體的東西,就變成了哪種樣子。古文則如同一個木匣,它是方是圓或是三角形,便僅能置放方、圓、三角形的東西。 @周作人
我們對於將來的白話文,只希望它是「人的」文學。但是這道理說來容易,做去便覺得極難。幸而西洋近世的文學,全遵照這條道路發展;不特它的大地方是求合人情,就是它的一言一語,一切表詞法,一切造作文句的手段,也全是「實獲我心」。我們徑直把它取來,效法它,受它的感化,便自然而然的達到「人化」的境界,我們希望將來的文學,是「人化」的文學,須得先使它成歐化的文學。就現在的情形而論,「人化」即歐化,歐化即「人化」 @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1919

詩歌革命中的新詩之例

語言變革與詩人思維方式變革5

胡適所發動的以白話代替文言的詩歌革命,最重要的精神實質,就是要在詩歌中,越過語言形式,直逼語言背後創作主體的內心。5

郭沫若五四時期的詩論,完全把詩歌的外在形式看成了詩人自我表現的障礙,毫無保留地對詩歌的語言形式進行了否定。5

語由古典到現代所實現的這些轉變,無疑成爲中國詩歌從語彙表達方式發生質變的巨大動因。不難看到,由於語「以意統形」的特性,在現代語的句子成分(關係詞等的介入)日見完備的情形下,當一句詩要表達一個完整的文意時,句式必然拉長,句法也必然趨於繁複化,這樣就大大刺激了新詩的句式結構,使得新詩出現了大量長短不一、參差錯落的自由句式,也使得新詩的口語化散文化不可避免。14

從根本上說,語言的變化重塑了詩人的思維方式,他在觀察世界和處理與外物關係的方式亦有所改變;在新詩中,「物我」不再具有交融性和移情特徵,詩人放棄了那種古典式的「以物觀物」「目擊道存」,而是以「全景式」手法展開了對於世界和自我情緒的描繪。14

蓋現代世界爲花花世界,物產豐富,琳琅滿目,詩人觸目所見已非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即便置身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中,亦爲現代工業產品包繞,無法脫身,何來詩情畫意。這或許也是海德格爾的苦惱。(我讀不懂的書,所以這句話是瞎猜的。既然不懂,還拿出來嚇唬人,說白了就是爲了裝逼。若遇到行家,便是裝逼不成,貽笑大方了

歐而化之與新詩15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新詩語言中的歐化與化歐16

在當代語詩歌作者身上,這個生活世界的特徵則表現爲他們的語言缺乏基本的詩味……表現爲在稿紙上胡亂塗抹,誤把分行散文當作詩篇,滿足於語言中僅存的一點命名的勇氣和虛弱的韻律,而聽任詩的基質在語言中徹底消失。就像聽任起碼的禮儀在交往中徹底消失卻大言不慚地說這樣的語言是詩的語言,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我們時代的詩就是被這樣的大言不慚擠走了。……

急劇變動的語沒有爲詩人提供必要的語言的條件,詩人的創作又進一步敗壞了現代語的傳統。……當代詩歌的可悲在於有詩人而無詩篇,詩人自恃的靈感與個性被無情地堵在語言之外,他只能得到一些來歷不明的閒言碎語,甚至墮落到收集民間的污言穢語,作爲靈感與個性的衣裝。……詩人的靈感與激情沒有合適的具有傳統淵源的語言,就好比青春的身體沒有合適的衣裝。其結果,詩篇消失了,詩人滿街都是

@郜元寶《離開詩》,2001

現代語與新詩:歐化與化歐16

我不承認我從前作的詩是詩,我覺得那是我的恥辱。……現在中國的文字可以說混雜到萬分,有時我個人感到我的中國文是那樣地同我疏遠,在選擇字句的時候彷彿是在寫外國文一般。我常常想,我將來要好好下一番小學的工夫,真正認識認識中國字,這對於作詩作文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謂文學者,思想感情不過是最初的動因,「文字」纔是最重要的。我覺得我是非常地貧窮,就因爲我沒有豐富的文字。 @馮至(C1930)

變「歐化」爲「化歐」,取消並不存在的文言——白話、新詩——舊詩的二元對立,向語學習,向漢字學習,「新詩」一定可以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小說之例

舊小說語言:作家主體意識缺失,不能張揚作家主體個性。5

  1. 長於敍事,長於對人情世態的描摹。道德說敎多,作家主體意識少。
  2. 模仿說書人語調,第三人稱敍事,全知敍述視角,阻礙作家對作品的深層次介入。
  3. 在表現作家主體性這點上,古典白話小說甚至不及文言小說。

新小說語言:張揚主體個性5

  1. 從西方現代小說創作中吸取文學革命的靈感。
  2. 情節淡化的情緒化小說、書信體小說、日記體小說,內心獨白的話語方式。
  3. 表現作家自我內心世界與作家內心深處的騷動。
  4. 敍事多用以第一人稱「我」的形式。是一個典型的五四時代的主體,在向我們娓娓地傾訴着他的苦惱、他的感傷、他內心的彷徨不安、他痛苦的精神求索歷程。

新小說語言:歐化句法與張揚主體個性5
很長的定語、狀語或補足語組成袒露自我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書面語色彩與歐化色彩。口語不這樣說。

  1. 他變成了梁任公帶煽動性文章愛讀者。(巴金《家》)
  2. 他常常躺在馬房裏轎伕的牀上,在煙燈旁邊,看那個瘦弱的老轎夫一面抽大煙一面敍述青年時代的故事。(巴金《家》)

新小說語言中的歐化與化歐16

我一直對新文學運動存有疑問:《儒林外史》、《紅樓夢》,那不是一流的白話文,最好、最漂亮的白話文麼?還需要什麼運動呢?就連晚清的小說,像《兒女英雄傳》,那鮮活的口語,一口京片子,漂亮得不得了;它的文學價值或許不高,可是文字非常漂亮。我們卻覺得從魯迅、新文學運動纔開始寫白話文,以前的是舊小說、傳統小說。其實這方面也得再檢討,我們的白話文在小說方面有多大成就?……

我剛學寫小說的時候,夏濟安先生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啓示,他說,「五四」以來的白話文,充滿了陳腔濫調,是很不好的小說語言。那時候我聽了很入耳,記在心裏頭。現在想起來,從白話文運動以來,難以拿出幾本小說,它的文字藝術——先不說內容——是超過《儒林外史》,超過《紅樓夢》的。……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1961)最驚人的論斷是,「五四」以來,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最好。那是石破天驚的看法,因爲張愛玲當時在正統文學來說,並不入流……以文字來講,前面提到的六位,的確不如張愛玲。當然,當時很多人不服這個看法,但後來越來越多人接受他的看法。研究張愛玲的學者都說,張愛玲小說的好處不止於文字,還有人的觀察、它的感性,但是這些東西都需要以特殊的文字來表現。……張愛玲不是從「五四」運動傳承過來的,她是從《海上花列傳》、《紅樓夢》、晚清小說直接過來的。她對魯迅等人置諸不理,她給了我們一個敎訓:她的文字寫得漂亮,可能就是因爲她沒有經過「五四」運動。她的文字也不是歐化的句子,「五四」新文學則有許多歐化的句子。

@白先勇

現代書面語溯源

現代語:傳統內涵與西方維度6
現代語作爲語言體系既不同於古代語體系,也不同於西方的語言體系。

語言工具層面上,現代語和古代語主要是形式上的不同,但在語言思想的層面上,現代語與古代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6

西方語言是促使語發生變革的最重要因素。從西方輸入的術語概念範疇在中國現代思想領域占據了顯著的位置,這些詞語在數量上雖然不多,但它卻構成了現代思想的「關鍵詞」,從而促進了現代語體系的形成。同時,西方語言方式深刻地影響了語。使語詞語在思想內涵上發生了變化,既具有傳統的內涵,又增加了西方的維度6

現代語是融會各種語言成分構成的,它並沒有和文言文完全脫離關係,是綜合古代「語錄體」、民間口語白話、文言文和西方語言等成份而構成的。6

詞的形式上,古代語與現代語並沒有根本性的不同,在思想的層面上,古代語與現代語具有實質性的差異,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6

現代語言學對這種差異性,對古代語是如何向現代語轉變的、以及這種轉變的思想史意義,卻研究得很不夠。現代語言學關於古代語詞彙和現代語詞彙的比較研究對於現代思想史、現代文化史的意義和價值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6

現代語的形成並不是在古代語內部逐漸完成的,而是以突進的方式進行的,其中與西方語言以及西方文化有很大的關係。現代語並不是從古代語中脫胎而來。性別、家庭以及社會變遷等都是現代語形成的原因,但導致現代語成爲新的語言體系的最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現代語實際上是西方文化、思想以及社會對中國影響在語言上的表現。6

對於思想文化來說,語言具有深層性,中西方交流最重要的結果不是產生了中國現代社會和中國現代思想文化,而是產生了現代語,現代語作爲語言體系一旦形成,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沿着現代化方向發展就具有不可逆轉性。6

在思想層面上現代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這種形成對現代思想和現代文化有什麼意義和作用,對於現代語與現代學術之間的關係,對於現代語的「語言政治性」等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6

研究現代語作爲語言體系對現代思想和學術的規定性和制約性,從而從語言的角度探索現代中國思想的發展和創新問題。語言不僅僅只是日常交際工具。還是人類思想文化的深層基礎,語言體系與思想文化有着緊密的聯繫。6

現代語的主體基礎是古白話,又融合有文言歐化成分。現代語是在古白話的基礎上吸收了文言、口語方言中大量有生命的語言成分,又吸納了西方的話語方式,融合了外來的概念,在發展中逐漸形成的。17

文白之爭

五四白話文運動:急破急立但破舊易立新難。17

通過書面語的轉型和改造,使思想和文學掙脫文言文和舊白話的束縛,從而實現解放思想和創造新文學的目標。

急於擺脫、徹底否定了文言文,無法在傳承中創新發展,便矯枉過正,難以借鑑文言創作豐富的資源。

  1. 朱自清寫《槳聲燈影的秦淮河》時二十五歲,同遊的俞平伯寫同題遊記時二十四歲;
  2. 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二十七歲;
  3. 冰心寫《山中雜記》、《寄給母親》時二十四歲;
  4. 徐志摩寫《我所知道的康橋》時三十歲;
  5. 郁達夫寫小說《沈淪》時二十五歲;
  6. 聞一多寫詩《死水》時二十七歲;

余光中於是說,盤據在敎科書、散文選、新文學史,被容易滿足的人奉爲經典之作模範之文,一讚而再讚的,是二十年代幾篇未盡成熟,甚至頗爲青澀的「少作」。15

文白之爭:白話文運動與文學革命17

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陳套語。三曰,不講對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語。五曰,須講求文法之結構。六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七曰,不模仿古人,語語須有個我在。八曰,須言之有物。(1916 年 10 月,《新青年》雜誌上刊載了胡適陳獨秀的一封信) @胡適

文白之爭:白話文運動與文學革命17

  1. 用死了的文言決不能做出有生命有價值的文學來。
  2. 凡是有真正文學價值的,沒有一種不帶有白話的性質。
  3. 「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新青年》1918年4月)
  4. 我們有志造新文學的人,都該發誓不用文言作文:無論通信,做詩,譯書,做筆記,做報館文章,編學堂講義,替死人作墓誌,替活人上條陳,……都該用白話來做。

文白之爭:重塑正統,白話全面取代文言文17

  1. 1918 年 5 月,《新青年》改用白話,發表魯迅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 12 月,李大釗陳獨秀創辦白話文週刊《每週評論》。
  3. 1919-1920,全國學生刊物計400多種,全部採用白話文。
  4. 1920 年,北洋政府敎育部通令全國,從當年秋季開始,所有國民小學一、二年級的敎材,必須完全改用白話文。1925年,高等小學的敎科書全部改用白話文。

改造白話

破易立難:如何作白話文177

若要用國語做文學,總須先有國語。如今沒有標準的國語,如何能有國語的文學呢?……做白話很不容易,不如做文言的省力。 @胡適
今人作白話文,恰似古人作四六,一句老實話,不肯老實說出,憂愁則曰心絃的顫動欣喜則曰快樂的幸福受勸則曰接受意見快點則曰加上速度,吾惡白話之文,而喜文言之白……一句是一句,兩句是兩句,勝於彆扭白話多多矣。吾非欲作文學反革命者。白話作文是天經地義,今人作得不好耳。今日白話文或者比文言還周章,還浮泛,還不切實……。(1933 年 10 月 1 日《論語》第 26 期起,林語堂先後發表了與此有關的《論語錄體之用》) @林語堂

白話文改造:口語難堪大任17

  1. 寫作≠說話,完全向口語靠攏,黃遵憲式的「我手寫吾口」行不通。
  2. 國語未統一:五四時期,漢民族共同語的明確規範尚未確立,語口語方言分歧嚴重,不同地區的話無論在詞彙上,還是在語法上都存在不小的差異,以各地方言的口語作爲全社會通行的書面語的基礎,顯然是不可行的。

白話文改造:書面舊白話難堪大任17

  1. 應用領域狹窄:只在通俗文學領域使用。%宋元以來舊白話作品:只在通俗文學領域使用,既不能適應現代科學思想的表達需要,也難以滿足因文言被全面驅逐而對白話提出的語體多樣化要求。沒有思想層面上的術語、概念和範疇,不具有完整性、體系性。。
  2. 語法不精密:難以表達複雜思想,「語法不精密就證明思路(邏輯)不精密」。魯迅1931年指出,在寫作表現爲語法,在思想表現爲邏輯。
  3. 表達形式匱乏:不足以表達豐富多樣的思想感情。
  4. 語體單一:長於敍事,短於抒情、說理。

漢語言同一特性,或視爲優點,或視爲缺陷,聚訟紛紜,難以定奪。與余光中相反,朱光潛對改造白話的必要論述的最有說服力。

中國語文的優點很多,我們不必否認,但是拿歐洲語文來仔細比較,它有不少的弱點,我們似亦毋庸諱言。舉幾個最顯著的來說。

動詞自身不能表示時間性,雖然有「曾」「已」「正」「將」之類副詞可用,普通人寫作卻不常拿來用,所以要明白動作的時間先後次第,我們常須依文義猜測

文法本由習慣形成,在語文是文法,在思想就是邏輯。我們多數人的思想都缺乏謹嚴的邏輯,所以用語文很少注意文法的習慣。一句話有時沒有主詞,有時沒有主要動詞。主動詞和被動詞有時在形式上可以無分別。

最重要的是關係代名詞和關係連續詞的缺乏,因此寫複合句頗不容易,西文所有的緊湊的有機組織和伸縮自如的節奏在中文中頗難做到。我們很少用插句的習慣,在一句話之中有一個次要的意思臨時生發,或是須保留某一個條件,或是許作一個輕淡的旁敲側擊,我們很不容易順着思想的自然程序與輕重分寸把它擺進那一句話裏;要把它說出,只好另來一句。這個欠缺使語文減少彈性和濃淡陰影

只知道中文而不知道西文的人們自然不會感覺到這些欠缺不方便,知道西文而沒有做翻譯工作的人或許也不感覺到它們的嚴重,但是忠實的翻譯者都會明白我說這番話的甘苦

各國語文習慣本各不相同,我們固然不能拿西文文法來衡量中文,但是上述幾種欠缺不全是習慣問題而是思想的謹嚴與鬆懈問題。如果我們能了解西文在這幾方面確比中文好,我們似沒有理由說中文不應把好的地方接受過來。

@朱光潛

舊白話有如此嚴重的缺陷不足,不對其加以改造就難以造就新文學;不對其加以完善,就難以全面取代文言而占據所有的書面表達領域。17因此,白話文歐化爲當時知識精英普遍訴求、主動爲之

白話文必不能避免「歐化」,只有歐化的白話方纔能夠應付新時代的新需要。 @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1919
一個民族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猶如吸收滋養料,可以使自己的文化更加豐富。……我頗懷疑劉彥和如果不精通佛理,能否寫出那樣頗有科學系統組織的《文心雕龍》。……久已在進行的歐化運動是必須繼續進行的。…… @朱光潛

朱光潛此文需要重點閱讀。無論站在舊的或新的一邊,最有力的武器是作品;到最後哪一派能產生最有生命的作品,哪一派就會勝利。

凡是思想精密、知道修辭、了解文法的人們一定不會反對語體文歐化,而且認爲必要 @陳望道,1921
精密的所謂「歐化」語文,仍應支持,因爲講話倘要精密,中國原有的語法是不夠的,……歐化文法的侵入中國白話中的大原因,並非因爲好奇,乃是爲了必要……要說得精密,固有的白話不夠用,便只得採些外國的句法。 @魯迅

不過,目前也有不少反思的聲音。

20 世紀早期的語文工作者往往把歐化等同現代化、國際化,企望歐化能夠充實、改良他們當時認爲是異常質直、乾枯、貧乏的白話文,應付新時代的新需要。……他們的歐化主張和理論,在當時西化熱潮的衝擊下,部分難免過度卑己崇洋,忽視了中國語言文字本身的優點。18

白話文歐化:現代價值觀在語言領域的滲透5。現代工業生產要求的精確準時等核心價值觀念也嵌入語言變革進程中。

提倡現代語的人真正關心的,是新的語言能否真實準確完整地傳達語言背後的內容。這一語言觀念,與現代個性主義文學觀具有高度一致性,是現代早期白話詩歌與白話小說進行語言選擇時最直接的理論依據。現代語建立之初,關於語言形式上繁與簡、雅與俗的討論,都不算本質問題5

古代的文言往往把語言形式的美感看得很重,爲此不惜扭曲語義;現代白話則更多地考慮語言形式是否最充分地表達了語言主體的思想情感,準確地反映了所要描寫與敍述的客觀內容。當內容的清楚明白與語言形式的簡潔兩個目標發生衝突時,古代語往往放棄前者追求後者,現代語則寧願放棄後者而追求前者。現代白話與古代文言語言觀念最本質差異之一。在 20 世紀 30 年代關於大眾語的爭論中,有人認爲文言的「此生或彼生」比白話文的「這一個先生或那一個先生」表達更「明了」「省力」。魯迅則反駁說,「此生或彼生」「意義比較的含糊」,容易引起歧義,遠不如現代語的表述清楚明白。5

直譯與歐化語文的登場

直譯:語歐化的便捷途徑19

翻譯除去能夠介紹原本的內容給中國讀者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創造出新的中國現代言語。 @瞿秋白

余光中批判的「的的不休」現象,或許是口語與書面語體混用的後果。

翻譯和創作共同促動了語的現代化進程,而以翻譯爲功更高;考察現代中國語言與文學的現代化,必須注意到一個特殊現象——許多人兼作家、翻譯家於一身,在文學創作和翻譯兩個領域辛勤勞作,推進了現代語的形成。……在現代民族國家創建初期,語言和文學的現代化就是由這樣一批一身二任的人推動的。他們的功績值得後人尊敬,他們的敎訓值得後人借鑑。19

1860 年代:歐化白話登場19。大概在 19 世紀 60 年代之後,古白話漸漸退出傳敎士翻譯的歷史舞臺,歐化白話開始登場。這些譯本是中國最早的歐化白話文本。

世間好比曠野,我在那裏行走,遇着一個地方有個坑,我在坑裏睡着,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人,身上的衣服,十分襤褸,站在一處,臉兒背着他的屋子,手裏拿着一本書,脊梁上背着重任。又瞧見他打開書來,看了這書,身上發抖,眼中流淚,自己攔擋不住,就大放悲聲喊道,「我該當怎麼樣纔好?」他的光景,這麼愁苦,回到家中,勉強掙扎着,不敎老婆孩子瞧破。 @班揚《天路歷程》,1860 年代

班揚的《天路歷程》,翻譯者是西方傳敎士賓威廉,時間在 1853 年。當時所用的翻譯語言爲文言,後因傳敎需要,又用白話重譯,時間在 1865 年。「保持了西方小說的敍述特點,從而改造了中國原有的白話文學」,但未必「白話也就出現了新的特色」。

歐化語法

翻譯腔或歐化的特徵17

  1. 書面翻譯是歐化語法現象產生的主要途徑。
  2. 歐化大致就是英化。中國境內 1910 年至 1935 年出版的語書籍中,有 17.9% 是譯自印歐語言的譯作,其中 **62%**譯自英語,13% 譯自俄語,12% 譯自德語。
  3. 歐化只限於書面語,不同語體言文一致程度不同。

翻譯與歐化示例

  1. Only a fool would underestimate you1
  2. 只有一個愚人才會低估你
  3. 誰要看輕你就蠢了
  4. 傻瓜纔會小看你
  1. One of the best1
  2. 最好的……之一。
  3. 數一數二的、頂兒尖兒的、屈指可數的、少有的、罕見的……
  4. 中國人的概念中,「最」是唯一的,故不用「之一」。或用「較好的……之一」,但「較好」自帶「之一」之義,故又不必加上「之一」。
  5. 「當今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中可刪除「最」字?強調意義弱化?
  1.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rs.1
  2. 門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雨傘。
  3. 門口放着一堆雨傘,少說有十二把,五顏六色,大小不一。

歐化示例

以下示例大多摘自賀陽專著17

動詞、形容詞的歐化

  1. 「N的V」結構興起,如:17
  2. 細細的研究起來,這文學家的造就,原因很複雜。(冰心《文學家的造就》,《燕大季刊》1920年第1卷第4期)17
  3. 中國的工人、農民羣眾,有了明確的清楚的革命目標——蘇維埃政權,真正民眾政權的建立!(瞿秋白《國民黨棉麥大借款的目的》,1933年)
  4. 人才的培養、房屋的修建、質量的提高、材料的消耗、幹部的考覈、信息的處理
  5. 敎材的編寫、疫情的控制、資本的輸出、產品的銷售、目標的實現、景物的刻畫

試以「國家(的)當務之急是( )」爲例填空分辨之。若辨疑義於精微,則「馬工程敎材的編寫」與「馬工程敎材編寫」「編寫馬工程敎材」,在行文表述時,語義側重確有細微不同。焚膏繼晷,孜孜兢兢的作家行文之後必然會斟酌再三。

  1. 「PP的V」結構興起,如:17
  2. 對於汽車的迷戀、對這些問題的考查、對於蝙蝠的誤解、對專制的反抗、對道德感的壓制、對疼痛的治療
  3. addiction to the car, examination of such questions, misunderstanding of bats, resistance to tyranny, suppression of the moral sense, treatments for pain
  4. 對於這次旅行的欣賞感謝,是罄筆難書的。(冰心《平綏沿路旅行記》,1935年)

謂詞爲中心語的定中結構的廣泛使用,是現代語書面語與五四前舊白話的顯著區別之一。影響之一是在現代語書面語中,動詞和形容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主語和賓語位置上。影響之二是現代語書面語中動詞和名詞這兩個基本詞類之間的界限正逐漸變得模糊起來。17

代詞的歐化:他、她、它、牠

古典韻味:同一反覆。現代音符:他他不絕。17

  1. 自此寶玉視襲人更比別個不同,襲人寶玉更爲盡心。(《紅樓夢》六回)
  2. 覺得本來是可以接近的。可是不幸在他們中間立了一堵無形的高牆,就是這個紳士的家庭,使不能夠得到所要的東西,所以更恨它。(巴金《家》,1931 年)

古典韻味:代詞省略。現代風格:回指補充。17

  1. 這是什麼東西?()有煞用處呢?(《紅樓夢》六回)
  2. 我原說這張彈弓,給你老人家留下(),不可失信,如今還是留下();你老人家見了這彈弓,就算見了我罷!(《兒女英雄傳》二十一回)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你是什麼垃圾?」

  1. 《晨報》便是你們學生……勞動者忠實的朋友,因爲在芸芸眾生之中,特別注意你們,愛重你們,的全副熱心毅力,引導你們,幫助你們,裏替你們傳播新消息,介紹新思潮。(冰心,1919 年 12 月 1 日)

人稱代詞可(被)修飾17

  1. I cannot live without you, and not only you but chaste you; virtuous you.(John Keats, May, 1820)
  2.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魯迅《狂人日記》,1918)
  3. 當時正爲了生活問題在那裏操心的,也無暇去憐惜這還未曾失業的工女。(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1924)
  4. 他無疑的可以成爲最出色的車夫,傻子似的自己笑了。(老舍《駱駝祥子》,1936)

量詞的歐化:一、之一、最……之一

  1. 大爺最高明的人。(《紅樓夢》十回)
  2. 大奶奶是心性高強、聰明不過的人。(《紅樓夢》十回)
  3. 想來那玉是一件罕物,豈能人人有的。(《紅樓夢》三回)

現代語數詞一般不能直接修飾名詞,必須跟量詞結合纔能充當名詞性成分的修飾語。不定冠詞到了語裏,就被譯成了「一+量詞」結構,……在許多語境中「一+量詞」虛化了表示數量的含義,而僅僅被用作名詞性的標記。17

由於西文的影響,現代中國的書報,多數是不知不覺地運用着無定冠詞。凡是西文裏該用無定冠詞的地方,一般人就用「一個」,「一種」之類。 @王力
  1. 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魯迅《藤野先生》,1926)
  2. 一種明知不妥,而很願試試的大膽與迷惑緊緊的捉住他的心。(老舍《駱駝祥子》,1936)
  3. 可以接受這樣一種呆板與平靜的,我要說是僵死的秩序。(王蒙《堅硬的稀粥》,1989)
  4. 我們正處於一個新舊體制轉換過程中。(《半月談》,1996-18)
  5. 我想創作是一種極其艱苦的精神勞動。它不僅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將生命自我耗盡的過程。(《散文百家》,1996-7)
  6. 費亭美欣賞一番之後,便得到一種滿足。(陸文夫《人之窩》,1995)(按,此例中「一種」竟然直接取自英文 a,an: a certain 之意義,既是指 a certain,則似乎用「某種滿足」更好。

對這種做法的益處,王力說,

  1. 能憑藉造句的力量使動詞、形容詞在句中的職務(主語、賓語等)更爲明確;
  2. 在很長的修飾語前放一個「一個」或「一種」,令對話人或讀者預先感覺到後面跟着的是一個名詞性的仂語。
  3. 大大增加了語言的明確性

三、量詞的歐化:一、之一、最……之一\cite[104]
「……之一」「最……之一」的淵源與用法分析參見賀陽專著\cite[104]

介詞的歐化:於、在、當、作爲等

  1. 於:關於、對、對於:《國務院關於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2.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座談會上 or 座談會上?北冥有魚 or 北冥有魚?(受恩之下、盛怒之下、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3. 當:當……時/時候,「當」when/while/as 化,連詞化
  1. 這時候,眾人也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魯迅《孔乙己》,1919)
  2. 斜對門的豆腐店裏確乎終日坐着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魯迅《故鄉》,1921)
  3. 然而,臨安也不乏講小說的高手。(魯迅,《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後來》,1922)
  4. 所以他的心中,當然也有一番小小的爭鬥。(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1924)

時間連詞的運用法則,直至今日的報刊、文學作品中依舊處於未定狀態。20

時間連詞最難歐化,因爲中國本來沒有這種東西。……如果要把「當」字造成一個純然歐化的連詞,應該避免在後面加「時」字或「的時候」字樣。例如「when I looked again I saw nothing」只該譯爲「我再看,我看不見什麼。」但是截至現在爲止,歐化還沒有達到這一個階段,至少大多數的情形是如此。有人拿「當」字去抵擋「when」和「as」,但若說成「當…的時候」,仍舊只是一種謂語形式,因爲「當」仍有它的動詞性。 @王力,1944
  1. 兒子把臉伏在一塊北冰洋牌大冰磚上,快樂地發出嗚嗚的聲音,他又是怎樣地幸福,怎樣地愜意啊!(王蒙,《蝴蝶》,1980)
  2. 一場新雪重又降臨,這美麗的冰城,才又顯現出它明朗的色彩。(張抗抗,《北極光》,1981)
  3. 他們趕到聯絡部,那扇旋轉門早已鎖上。(曹黎民,《回光》,1995)

目前此種用法在翻譯作品中極爲常見。要麼不用當,要麼就是「當……時」之類。

漢語的 as:作爲17

回國執敎十年以後,我又出國遊歷。作爲一個「學生」,作爲一個「遊客」,我從來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如人的地方,而作爲一個「中國人」,當我坐在頭等船艙或頭等車廂裏,一個陌生的歐美人或日本人,走過來欠身地問:「您從日本的什麼地方來?」的時候,我雖然也很客氣地回答:「對不起,我是一個中國人。」 @冰心,《國慶三十五週年感言》,1984
做科學研究時應該價值中立,但是作爲一個一般人,就不能迴避價值判斷。作爲一個研究者,可以迴避同性戀道德不道德這類問題,但作爲一個一般人就不能迴避。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1997

連詞、助詞歐化:和、的、着、且、如果、們

和、同二分?

  1.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月。(岳飛《滿江紅》)
  2. 坐上車,來家裏走走,瞧瞧嫂子侄兒。(《紅樓夢》十回)
  3. 秦鍾早已來了,賈母正他說話兒呢。(《紅樓夢》九回)
  4. 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我一樣高。(魯迅,《吶喊》序》)
  1. 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五條)
  2.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不得憲法相牴觸。(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3. 國家保護改善生活環境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其他公害。(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六條)
  4. 監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二十七條)

2018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行文,「和」只作連詞用,其介詞功能爲「同」所取代。2018 版憲法很少用「與」,全文只出現兩處,皆作介詞用。

的的不休1

白話文作品裏,這小小「的」字誠不可缺,但要如何掌控,不任濫用成災,卻值得注意。「的」在文法上是個小配角、小零件,頗像文言的虛字;在節奏上只占半拍,有承接之功,無壓陣之用;但是在視覺上卻也儼然填滿一個方塊,與前後的實字分庭抗禮。若是驅遣得當,它可以調劑文氣,理清文意,「小兵立大功」。若是不加節制,出現太頻,則不但聽來瑣碎,看來紛繁,而且可能擾亂了文意。 @余光中
  1. An old, mad, blind, despised, and dying King;(Shelley, England in 18191
  2. 一位衰老的、瘋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視的、垂死的君王
  3. 又狂又盲,眾所鄙視的垂死老王(余光中譯文)
白色鴨也似有一點煩躁了,有不潔顏色都市河溝裏傳出它們焦急叫聲。 @何其芳《雨前》

譯者面對這麼多的「的」,如何處理呢?下面列舉兩例,可見一斑。21

White ducks have also become somewhat impatient. Some are sending out irritated quacks from the turbid waters of an urban creek. (Praying for Rainfall by Hé Qífāng) @trans by Zhāng Péijī
Even the white ducks seemed a little unsentted, their anxious cries rising from the dirty city stream. (Before the Rain by Hé Qífāng) @trans by Robert Neather
有的還未厭倦那船一樣徐徐划行。有的卻倒插它們長頸在水裏,紅色蹼趾伸在尾後,不停撲擊着水以支持身體平衡。不知是在尋找溝底細微食物,還是貪那深深水裏寒冷。 @何其芳《雨前》
他不說了。他淒涼佈滿了空氣,減退了火盆溫暖。我正想關於我自己靈魂有所詢問,他忽然立起來,說不再坐了,祝你晚安,還說也許有機會再相見。我開門相送,無邊際夜色在等候着他。他走出了門,消溶吞併在夜色之中,彷彿一滴雨歸於大海。 @錢鍾書《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
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送了多少回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埋起他自己來,埋起這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裏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老舍《駱駝祥子》末章末段
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裏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1. 月光是隔樹照過來,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楊柳稀疏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 月光隔樹照過來,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楊柳彎彎,稀疏的倩影卻又像畫在荷葉上。

「地」的擴張:

  1. 動詞+地:感動地、激動地、節約地、警惕地、留戀地、欽佩地、批判地、同情地、畏懼地、喜愛地、信賴地、讚賞地、擔心地、關心地、期待地
  2. 名詞+地:本能地、部分地、真心地、藝術地、創造性地、開創性地、總結性地、戲劇性地、動態地、歷史地、全部地、全力地、深情地、盛情地%蛇行、蜂擁、鼠竄、雲集、車載斗量
  3. 副詞+地:非常、十分、特別、漸漸、逐漸、稍微、格外、儘量、一直

除了特殊修辭需要或容易產生歧義的,大都可以刪掉,或改用其他方式。

「着」亦大多可刪。

  1. 他們有結實的身體,有堅強的腕力。(巴金《家》,1933)
  2. 在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問題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人民日報》,1998-10-29)
  3. 一條新的鐵路的建設正在勝利進行(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railway is progressing successfully)
  4. 文物……主要產生社會效益,潛在、間接產生經濟效益。(《人民日報》,2000-5-20)

「們」大多可刪。

「們」用在人稱代詞或名詞之後表示複數,在中古語中已有之。在五四前的舊白話作品中,「們」雖常常用於人倫的稱呼,如「老爺們」「太太們」「兄弟們」「大人們」「徒弟們」等。17

  1. 那軍人思量要去柳陰樹下歇涼。(《水滸全傳》十六回)
  2. 一個堂堂縣令屈尊去拜一個鄉民,惹得衙役笑話。(《儒林外史》一回)
  3. 執事人等,帶領太監去吃酒飯。(《紅樓夢》十八回)

在舊白話裏,指人名詞表示類指時通常並不需要加上「們」。17

  1.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適趣閒文者特多。(《紅樓夢》一回)
  2. 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紅樓夢》二回)
  3. 文官到了入閣拜相,武官到了奏凱成功,……豈不是人生得意的事?(《兒女英雄傳》十八回)
  1. 有許多蜜蜂忙碌,也聽他們嗡嗡。(魯迅《雪》,1925,表示複數)
  2. 我知道青年,尤其是文學青年,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魯迅《爲了忘卻的紀念》,1933,類屬開始添加們)
  3. 我似乎聽見松枝的細語。(《散文》1996-2,特殊修辭需要)
  4. 鳥兒不辭辛苦從遙遠的南方飛回,是因爲它們深知這裏有清靜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散文百家》1996-7,特殊修辭需要)

歐化後果

漢語歐化當不止是語法史,更是思想史乃至現代史上的大事。

歐化的語言影響

一百年前,置身其中的諸多語言學者、文學研究者,早已意識到這一變遷。近三十年來,反思這種現象的聲音越來越多。

文法革命22

從民國初年到現在,短短的二十餘年之間,文法的變遷,比之從漢至清,有過之無不及。文法的歐化,是語法史上一樁大事。 @王力,1944

1939 年 4 月,批評家郭紹虞在《文學年報》第 5 期刊發長文《新文藝運動應走的新途徑》盛讚語言歐化帶給「新文藝」的新氣象。7

新文藝有一點遠勝舊文藝之處,即在創格,也即是無定格。歐化所給與新文藝的幫助有二:一是寫文的方式,又一是造句的方式。寫文的方式利用了標點符號,利用了分段寫法,這是一個嶄新的姿態,所以成爲創格。造句的方式,變更了向來的語法,這也是一種新姿態,所以也足以爲創格的幫助。這即是新文藝成功的原因。

古化,成爲古文家的文;歐化,也造成了新文藝的特殊作風。白話文句式假使不歐化,恐怕比較不容易創造他文藝的生命。「我站在樹旁」的確不如說「站在樹旁的我」「許多人從大禮堂出來」的確不如「大禮堂吐出了許多人」「淚光瀅瀅,似表謝意」的確不如「從兩眼瀅瀅的淚光中,射出感謝我的笑意」。

@郭紹虞

新式文言

在確立白話的中心地位時,歐化的侵入讓語成了一種怪異的語言。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發現。「『五四』式白話,實際上只是一種新式文言。除去少數的歐化紳商和摩登青年而外,一般工農大眾,不僅念不出來聽不懂,就是看起來也差不多同看文言一樣吃力。」這種「白話」並不是生活中的「話」,而是一種「翻譯腔」。這種「翻譯腔」「不但不能夠幫助中國現代白話文的發展,反而造成一種非驢非馬的騾子話半文不白的新文言」。這樣歐化的翻譯腔仍然是今天書面現代語的主流16

語言殖民

很多新詩就是在用這樣的「騾子話」寫詩。更要命的是,這些詩人引以爲豪。歐化的實質是自我語言殖民,是白話在推翻文言的鬥爭中請來的幫手,可惜的是,推翻了文言,白話又被更強大的力量控制了——這股力量的頭頂有着民主、科學、現代等讓人目眩的光暈。詩歌是民族語言的精粹。用這麼一種「非驢非馬」的「騾子話」作詩,缺乏詩性也就是必然的了。16

歐化的社會影響

對於思想文化來說,語言具有深層性,中西方交流最重要的結果不是產生了中國現代社會和中國現代思想文化,而是產生了現代,現代語作爲語言體系一旦形成,中國社會和思想文化沿着現代化方向發展就具有不可逆轉性。6

論者有人稱代詞「她」的誕生與人的解放聯繫在一起的。

  1. 婦女解放作爲人的解放的組成部分充當了人的解放的急先鋒。「她」作爲概念的產生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6
  2. 現代女性意識與深層的人權、自由等思想體系或話語體系的形成。深層意識上讓男女平等「合法化」。對中國現代文化的性別意識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和作用
  3. 現代人女性意識的覺醒,象徵着對女性獨立人格的尊重。在中國古代,「她」爲「他」所包容。實際上是「她」依附父權、夫權,缺乏獨立性。
  4. 使得性別可以在新的語言中塑造社會性的權力關係。

《聖經》中,上帝徑直以語言命名創造萬物。女性的存在依附於男性的賦名,王張氏到「老王」再到張某某,有「名」纔有存在。

結語

我相信,對於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詞義、語法範疇、句子結構上,都儘可能用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 @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

在寫作實踐中完善語言形式

  1. 「洋而化之」,變「歐化」爲「化歐」,避免生吞活剝,「泥洋不化」。2要達到這種境界,至少要掌握好「白話文」和「英文」兩種文字的寫作技巧。
  2. 「文白相宜」,行文若「文白夾雜」,務必如撒鹽溶水,熔鑄點化,避免「文白違和」。10至少要掌握好「文言文」和「白話文」兩種文字的寫作技巧,纔能文白夾雜而沒有違和感,甚至相比白話還有些增色。

尊重歷史變遷的邏輯

我想以朱光潛的一段持正之論結束本文2

不要生吞活剝。各國語文都有它的特性(法國人所謂 génie),我們在大體上不能違反它。如果一句話依中文習慣可以說得同樣精確有力,我們就絕對不能歐化它;歐化須在表現上有絕對必要時纔可採用。

第二點是不要躁進僨事。語文是逐漸生長的,我們不能希望一個重大的變動一蹴而就。一個作者的語文如果歐化到一般讀者不易了解接受的程度,那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羣眾需要按部就班的訓練。這一代所認爲歐化的,下一代就習慣成自然;這一代歐化得輕微一點,下一代歐化得徹底一點,如此逐漸下去,到適可程度爲止,也許可以免除許多固執者的少見多怪。

@朱光潛
這不是一篇正經的文章,故全文無嚴格的定義與嚴謹的論證。更何況目前還只是份草稿,錯別字也不少。
十年前,當五四運動九十週年時,在師友督促之下,寫過一篇愣頭青式的紀念文章,現在該文已令人堪卒讀。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十年過去了,學力竟不如當年。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急急忙忙湊出這篇文章,勉強算與五四運動沾點兒邊兒,權當緬懷當年的憤青生活吧。

Reference


  1. 余光中. 翻译乃大道[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引用頁: 4–9, 27–30, 36–52, 142–148, 214–230). ↩︎ ↩︎ ↩︎ ↩︎ ↩︎ ↩︎ ↩︎ ↩︎

  2. 朱光潜. 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 Volume 4.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引用頁: 10, 11, 124, 125, 267, 268). ↩︎ ↩︎ ↩︎

  3. 袁进. 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M]. 桂林: 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引用頁: 13). ↩︎

  4. 式微更生:《詩·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朱熹集傳:「式,發語辭。微,猶衰也。」《莊子·達生》「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與彼更生,更生則幾矣。」郭象注:「更生者,日新之謂也。」 ↩︎

  5. 泓峻. 「个性主义」文学的语言观与现代汉语形成期的修辞观[J].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2008(3): 49–53(引用頁: 16–26, 58–60, 62–65, 74–83, 131). ↩︎ ↩︎ ↩︎ ↩︎ ↩︎ ↩︎ ↩︎ ↩︎ ↩︎ ↩︎ ↩︎ ↩︎ ↩︎ ↩︎ ↩︎ ↩︎ ↩︎ ↩︎ ↩︎

  6. 高玉. 中⻄文化交流与现代汉语体系的形成[J]. 学术研究, 2009(9): 154–158(引用頁: 91, 260–264). ↩︎ ↩︎ ↩︎ ↩︎ ↩︎ ↩︎ ↩︎ ↩︎ ↩︎ ↩︎ ↩︎ ↩︎ ↩︎

  7. 李春陽. 白話文運動的危機[M]. 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962-937-354-2(引用頁: 33, 34, 112, 113, 254–257). ↩︎ ↩︎ ↩︎

  8. 陈保亚. 宽式语形: 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8(1)(引用頁: 31, 32, 35). ↩︎ ↩︎ ↩︎ ↩︎

  9. 王连弟. 论中国古代散文语言简炼的传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2): 51–54(引用頁: 53–55). ↩︎ ↩︎

  10. 李绍林. 汉语写作实用修辞[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6(引用頁: 267, 268). ↩︎ ↩︎

  11. 高玉.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转型[J]. 文艺研究, 2000(2): 68–74(引用頁: 57). ↩︎

  12. 刘进才.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引用頁: 61). ↩︎

  13. 刘进才. 语言文学的现代建构: 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再探索[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引用頁: 61). ↩︎

  14. 张桃洲.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 新诗话语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引用頁: 66, 67). ↩︎ ↩︎

  15. 高大威. 比較視野下的修辭思維: 余光中論現代中文的歐化現象[J]. 政大中文學報, 2014(22): 131–157(引用頁: 68, 69, 95–101, 231, 232). ↩︎ ↩︎

  16. 朱恒. 汉语诗歌诗性问题的符号学解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3): 96–103(引用頁: 70–73, 84–89, 258, 259). ↩︎ ↩︎ ↩︎ ↩︎ ↩︎

  17. 贺阳.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ISBN: 978-7-100-06066-0(引用頁: 93, 94, 126–129, 152–197, 233–251).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谢耀基. 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 语文研究, 2001(1): 17–22(引用頁: 124, 125, 130). ↩︎

  19. 袁进. 从传统到现代: 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ISBN: 978-7-5473-1304-6(引用頁: 135–137). ↩︎ ↩︎ ↩︎

  20. 関光世. 中国語における欧化研究の変遷と今後の可能性[J]. 京都産業大学論集. 人文科学系列, 2016, 49: 201–215(引用頁: 198, 199). (參見文獻 2 的說明) ↩︎

  21. 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引用頁: 221, 222). ↩︎

  22. 贺阳.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08, 11(4): 16–31(引用頁: 252, 253). ↩︎

The article was recently updated on Monday, October 23, 2023, 13:42:55 by 👩 高松年.


李梅亭
支持作者

🤑乞討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