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age looks best with JavaScript enabled
夢斷故園,花開異域
👨李梅亭 · · · 🔢 1171 words· ⏲️ 3 min read ·🏄 ... visitors ·👀 ... views
圖掛了

10月8日下午在導師辦公室上課,課間瀏覽導師書櫃藏書,翻到一本名爲《現代邏輯與傳統邏輯》的書。從目錄及正文看,感覺這本書內容雖然較淺顯,但其寫作的路數頗「正」。後記顯示,作者果然由希爾伯特的書入門,寫作時又嚴選了參考文獻,參閱了中外邏輯學者與數學學者的著作。目前我於此書並無參考的必要,但作者在後記中所吐露的個人心路歷程卻頗能「動人」。因而迅即在舊書網站購買一本收藏,並將作者後記列於此處:世道如一,情致一也

我对逻辑感兴趣始于念中等师范,心理学老师的一堂课引诱我读了三本逻辑书。不过,带着对文学的热爱进入大学之后,却一直钟情于美学和鲁迅研究。发生在二十四年前的一场举世震惊的文化浩劫改变了我的志向。「避席畏闻文字狱」(龚自珍),在动辄得咎的情势之下,我感到文学已无可为。我不知道文艺复兴何时复来,于是从史书中寻觅希望。但,历史上的盛衰兴亡,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却往往使人流于愤激或者感伤。为了维持精神上的平衡,我重温逻辑,使痛苦的灵魂在冷静的理智中得到抚慰。在一个偏僻的山城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本由莫绍揆先生翻译的希尔伯特和他的学生柯克曼合著的《数理逻辑基础》,它把我引入一个令人兴奋的新境界,我发现借助数理逻辑的明确而透彻的理论可以澄清有关形式逻辑的许多误解和争论。从此我日益坚信,传统的逻辑理论应该用现代逻辑即数理逻辑的观点重新解释。

老实说,当初我只是把逻辑当作可以逃避「四人帮」的暴政而暂且安身的非艺术的「象牙之塔」,但我终于发觉它的伸向大千世界的通道。问题在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哲学偏见把这种通道封闭起来,似乎唯有与现实隔绝才能维护逻辑的真谛。这也许就是在文化热潮中,逻辑被趋时的理论家视为「死角」的一个原因。我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在数理逻辑与传统逻辑之间建立桥梁,并且打开逻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通道。

本书的写作始于1986年夏,初稿完成于1988年冬。在完稿之后,我常常自问:「你不过是个半道出家者,对自己的看法能够如此自信吗?」在无可求助的情况下,带着反复的自我怀疑,从1989到1990年间,我用了一年时间进行修改和补充,对自已的基本看法却始终找不出需要改变的任何理由,但也改正了初稿中的一些错误。无论费多大劲,花多少时间,缺点错误总是难于避免的,深切期望专家和读者给以批评指正。

半道出家的人大概难以根除还俗的心愿,我也解不开早年的文学情结。但屡当我立志返回文学的故园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在逻辑的异域中越陷越深。希望通过本书把我与逻辑的纠葛作一个了结,却不知道能否如愿。在书稿行将付印之时,心里固然高兴,但也不免感到一阵失落与迷惘。

本书得以问世,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热情支持,特别是责任编辑张子安副教授的辛勤劳动。

我的学生香港实业家杨奇先生为本书的出版慷慨提供资助,在此谨表谢忱。

程仲棠
1990年10月于暨南大学

The article was recently updated on Wednesday, November 1, 2023, 12:27:02 by 👩 高松年.


李梅亭
支持作者

🤑乞討碼🤑